上海机场物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年上海开放形势分析报告
TUhjnbcbe - 2020/12/17 12:57:00

摘要: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变化中的全球治理格局,上海牢记自身肩负的战略使命,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引领,率先构建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作用,为国家层面对外开放作出了应有贡献。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阶段,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宏观经济政策分化、全球债务高企等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给上海带来外需下滑、资本外流等诸多方面挑战。同时,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的重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为上海提供了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提高全球影响力的宝贵机遇。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上海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把自身发展放在国家对外开放整体布局中来谋划,特别是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构建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四个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全方位多领域开放上取得积极进展。展望年,世界经济前景仍然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可能增多,上海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扩大开放,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一、年上海对外开放形势回顾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特色。在国家开放战略中,上海始终处于先行者和排头兵的位置。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变化中的全球治理格局,上海牢记自身肩负的战略使命,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引领,率先构建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作用,为国家层面对外开放作出了应有贡献。总体上有3个特点:一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年,我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一系列重点项目加快落地。上海充分依托“四个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交流,强化长江经济带省市的合作,在金融开放、经贸合作、基础设施等领域取得许多新的成效。二是大胆推进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上海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充当了“试验田”,发挥了改革开放新标杆作用。三是把开放与自身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上海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潮流,以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符合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的产业体系,积极效应进一步显现。具体来看,年上海对外开放进展体现在6个方面:

(一)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效显着

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满3周年。按照*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上海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提出的绝大多数任务已经落实,取得显着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一是基本形成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在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探索的基础上,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自年10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自贸试验区对境外投资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平台。二是基本形成了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年,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2.0版已建成上线,“先进区、后报关报检”“一区注册、四地经营”“十检十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成效明显,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取得实质进展,保税区域所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已全面开展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三是基本形成了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以自由贸易账户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创新深入推进,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开放度进一步提高,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加快构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显着增强。四是基本形成了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于年4月起在浦东新区启动实施,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进一步深化,政府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业界共治+法定机构”在陆家嘴金融城开展试点。五是基本形成了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自贸试验区制度设计突出立法先行,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解决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法律依据问题,创造了法律“因地调整”模式。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对接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引进了国际商会仲裁院等国际商事争议仲裁机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化解决的问题:一是开放试验和制度创新与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仍有较大差距;二是部分领域改革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自贸试验区法治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四是基于开放创新的风险防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五是制度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不够。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予以解决。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年,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环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契机,努力扩大市场规模,加快促进金融制度和产品创新,辐射全球功能不断增强。一是金融开放制度创新不断突破。“金改40条”加快落地,截至年10月,已有19项政策通过出台细则或推出创新实例的方式取得突破,5项政策已初步拟定细则,陆续发布了6批65个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进一步拓展,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批准首个未建立分账核算单元的金融机构通过间接参与模式开展自由贸易账户金融服务。截至年10月底,已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超过6.09万个,年1—10月累计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4.56万亿元。二是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人民银行推出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等新举措,先后放开境外央行类机构、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参加行、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取消入市审批流程和投资额度限制。截至年6月,在上海清算所登记发行的“熊猫债”已达亿元。三是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正式运行。黄金国际交易平台建设不断深化,面向国内外推出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和结算的黄金集中定价交易业务“上海金”。年1—10月,黄金“国际板”共成交黄金重量吨,成交额亿元人民币。成立上海保险交易所和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设立了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全国性票据交易机构、全国性信托登记机构正在积极筹建。四是与科创中心的联动不断加强。11月23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展自贸区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通知》,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宽服务范围。其中一大亮点是为全市范围内的科创企业及其引进海外人才提供自由贸易账户服务。此项政策“破冰”的意义重大,不仅将自由贸易账户服务范畴推广到全市科技领域,更实现了金融精准有效地服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五是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驻沪机构为主体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制开始启动。人民银行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建立了完善金融综合监测分析平台与监管体制;上海银监局、上海保监局发布了自贸试验区银行业、保险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责任。同时以宏观审慎管理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取得进展,政府信息共享工作稳步推进,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逃税“三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同时也要看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二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足;三是金融机构全球服务能力不足;四是外汇管理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对照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未来金融开放创新尚需不断深化。

(三)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年,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尽管外贸回稳向好势头明显,贸易结构持续改善,但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一是外贸进出口缓中趋稳。年前3个季度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出口.3亿元,同比下降2.4%,进口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但形势好于全国,前3个季度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全国降幅低1.7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比重由年同期的11.5%上升至11.6%。受四季度圣诞、元旦出口趋旺拉动,预计全年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1%左右,其中出口有望持平,进口增长2%。同时,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年前3个季度,一般贸易出口.87亿元,增长1%,占全市货物出口比重达N45.2%,比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出口同比下降10.8%。民营企业好于外资企业,1—10月,民营企业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增长1%和13.4%,分别比外资企业增速快4.8和12.8个百分点。二是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获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制定发布。大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顺利开展,多家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获批建设,有色金属等领域“期现联动”试点路径正在形成。平行汽车进口政策取得突破,解决了3C强制认证、海关归类、检验和落地征税等问题。三是流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前3个季度全市商品销售总额亿元,增长7.2%,较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互联网+流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增长20.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当前上海对外贸易存在一些问题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上海开放形势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