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新书座谈会现场
文字:赵竟皓、王时通来源:陆家嘴金融网◆年4月18日,*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过30年的砥砺前行,浦东已从一片阡陌农田变为一座璀璨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浦东这30年的奇迹是如何炼成的?这30年是怎样一段浪奔浪涌的历史?这段历史背后有哪些生动故事?8月10日,“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新书座谈会”在位于黄浦江畔的“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赵启正、姜建清、胡炜、朱晓明、王安德、吴承璘等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共聚一堂,共话浦东开发开放的峥嵘岁月,叙说敢想敢闯敢拼敢担当的浦东精神,畅谈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浦东“奇迹”。8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史研究室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新书座谈会”在位于浦东陆家嘴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市原副市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原*委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原主任赵启正;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委书记、董事长姜建清;浦东新区原*组书记、区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原*委副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胡炜;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朱晓明;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王安德;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吴承璘等浦东早期开发开放的亲历者们代表围绕各自的不同经历,分享了他们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精彩故事,交流了他们参与《奇迹》一书口述的感悟及阅读体会。与会20多位参与过浦东开发开放的嘉宾就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程发表了感言。中共上海市委*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出席并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史研究室副主任谢黎萍介绍该书的编写出版情况。中共上海市委*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进行专家点评。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主持会议。值浦东开发开放而立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史研究室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携手推出《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本书编写者先后走访了40余位当年浦东早期开发的亲历者,包括决策者、参与者、执行者,从多个领域和视角记载了浦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事关浦东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重要过程,以及见证行业领域变化的重要细节,生动再现了浦东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浦东开发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市委*史研究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及新闻媒体共70余人参加座谈会。《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
以下为座谈会实录:中共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市原副市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原*委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原主任赵启正中共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市原副市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原*委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原主任赵启正结合自身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经历,浦东开发的历史环境与当今形势发表讲话。赵启正表示,浦东是曾经工作过、奋斗过的地方,也是一片令人魂牵梦萦的热土,自己有幸从一开始就参与和见证浦东开发开放早期最波澜壮阔的奋进历史。纵观《奇迹》全书讲述者,都是他熟悉的浦东开拓者、老同事,他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激情和智慧,奉献给了浦东开发开放最初十年艰难起步、艰苦创业的历程。他们的所记所述,生动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体现了当年浦东拓荒者筚路蓝缕、奋勇拼搏、敢闯敢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斗精神。赵启正指出,年前后正值东欧巨变的风雨飘摇时期,正当各国纷纷预言下一个巨变的便是中国时,年4月,中国正式宣布浦东开发开放,这需要相当的智慧、远见与勇气。当时国际上有舆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是一个政治口号,不是真正开放。但事实证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壮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赵启正表示,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次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期许《奇迹》一书的推出能让我们汲取浦东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力量,坚定不移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相信我们依然能胜利!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委书记、董事长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委书记、董事长姜建清分享了他作为工行浦东分行的筹建者参与浦东早期开发建设的经历。“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工商银行浦东分行成立30周年。在我的人生岁月中,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慢慢淡忘,但早年在浦东开发开放那个激情四射的岁月里筹建浦东分行点点滴滴的往事,至今历历在目”。姜建清讲到,他是年8月6日到浦东工作,开始了浦东开发的生涯。当时的浦东除了工厂,就是一片农田。在浦东开发时,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生活、工作的难题。为了寻找一个办公地点,他们先后看了东昌大楼、由由饭店等,都已被其他单位、开发公司包下来了。后来终于把东昌电影院旁边一个小楼租下来,好多单位挤在里面一起办公。通讯难,当时浦东基础设施缺乏,拥挤的时候四五十分钟打不进一个电话。交通难,待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通车才有所缓解。第二,要克服资金、资本的难。当时采取过几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北水东来”。姜建清讲到,年7月他们去工行总行汇报参与浦东开发的总体思路,当时总行就定了八条政策:第一条政策是五年给浦东新区投入50亿资金,其中总行每年3亿资金,5年15亿;第二条是给浦东分行2亿开业资本金;第三条是“八五”期间给浦东2亿美金的外汇贷款。支持力度极大。第二个做法是大胆创新,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当时三家开发区陆家嘴、金桥、外高桥都很艰难,有土地但没有钱。“我们最早给每家公司发放了万启动资金贷款,三家公司刚刚创业,无法提供符合贷款条件的资料和手续,我们就大胆发放了当时鲜见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另外如振华港机,得到了海外的定单,我们就大胆给予他担保贷款。后来这个企业做到世界第一,在世界港机产量中占了百分之七八十。”第三,群策群力。浦东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当时由工行浦东分行参与牵头,动员了十几家金融机构,创新性地用银团贷款的方式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这样群策群力的项目,浦东还有很多。浦东新区区政府原*组书记、区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原*委副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胡炜浦东新区区政府原*组书记、区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原*委副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胡炜作为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代表做了分享。他表示,作为浦东开发的一名老兵,他一直非常庆幸自己能参与浦东开发,并且每天都为浦东的历史性巨变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编写这本《奇迹》,对于我们这些早期参加建设的建设者、参与者而言,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首过去的岁月,胡炜说自己怀着感恩、致敬的心,尤其是浦东的老百姓。“当初在陆家嘴动迁过程中,立信船厂举厂搬迁,没有中断一天的新船业务,没有落下一名普通员工。他们到了新的地方创业,路途遥远、设施简陋,但工人们没有怨言,努力创业。十年以后,这个厂能够一年建艘万吨船,也体现了工人阶级的这种情怀和志向。”胡炜回忆,浦东开发最难的是动迁,从年到年十年当中动迁了13万户、多家工厂、万平米房屋面积,相当于一个地级市。但广大的居民识大体、顾大局;政府也是以人民为本,千方百计改善动迁居民居住环境。“建设浦东国际机场,首批签约的一千户村民没有等正式召开动迁会仪式就主动搬家,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和房屋。当时我们采取了征地保障、就地分流、鼓励创业、提前养老等多种方法,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浦东的今天,上海人民特别是浦东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奉献功不可没。”胡炜说。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朱晓明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朱晓明分享了他参与金桥开发区建设的经历与感想。他表示,当年浦东什么都缺,缺资金、缺项目、缺经验、缺人才……但有一样不缺,就是情怀不缺——创新的情怀不缺!朱晓明回忆,年建设金桥立交桥是一个重要决策,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当年设计、当年建造、当年完工,并实现通车,解决了事关全局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当时金桥开发区还有一个挑战,要做第?个“没有烟囱的开发区”,不允许进区企业自建锅炉房,金桥以清洁能源集中供热各单位,严格控制污染排放,确保金桥开发区的环保目标。另外,金桥开发区当时还建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杉达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些超前决策得到实现,源于金桥做到了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久久为功、功不在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创业为魄、创新为魂。当年,赵启正同志为规范浦东开发区实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核心价值时,用了“惜土如金”的金句。朱晓明表示,金桥的历任总经理都特别重视规划,即所谓“规划是金”,这正是践行了“惜土如金”的战略。金桥人以创新精神,实现了发展战略上的“产城融合”和地理空间上的“产城分开”。浦东开发30年后的今天,金桥的工业规模已经占到浦东的1/4,上海的1/15。如今,金桥发布了上海城市副中心的设计方案,非常鼓舞人心。我们衷心希望金桥的开发事业历久弥新、久盛不衰。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王安德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王安德分享了他参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的经历与感想。他讲到,今天开会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前面那条路,原来就是烂泥渡路和北护塘路,它见证了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的过程,“烂泥渡路”这个名字也是当时陆家嘴基础设施状况的生动写照。沧海桑田,通过浦东开发,今天的陆家嘴已成为举世闻名的金融贸易区,摩天高楼林立,每天20万白领在这里通勤,加上办公、事务联络、商业流动10万人,成了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地盘之一。这里是见证奇迹的地方。产生浦东奇迹有很多原因,简单来说是四句话:第一是如果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这样的基本国策,就没有浦东的开发开放,也没有今天的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更伟大的中国城市建设;第二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抓住二十世纪的尾巴”,中国抓住了,上海抓住了,因此有了40年的中国高速发展、30年浦东开发和上海作为一个世界性现代化城市的崛起,我们抓住了外部条件较为宽松时的机遇;第三是机制,我们的国家体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下决心想做的事情,一定会集全国之力做成。这是我们的意志,也是成功的秘诀;第四是人的重要性,浦东的企业、浦东的人民,是浦东发展壮大和支撑的原动力之一。“在规划上,我们按照一张图纸画到底的精神,集合全国的力量,吸收世界的智慧,上海人民和浦东人民艰苦奋斗,逐步打下了发展的基础,今天依然在持续发展。相信浦东的明天、上海的明天和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王安德说。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吴承璘浦东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原*委书记、总经理吴承璘分享了他参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的经历与感想。他表示,张江高科是年7月成立的,他年5月份开始到张江工作,当时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家公司已经开发两年了。因此,相比而言他是幸运的,可以向这三家公司借鉴经验。吴承璘讲到,规划是一个园区的核心战略,张江的目标在高不在大,要真正建一个高科技园区。当时根据赵启正副市长的意见,他们邀请到全国22所大学的校长、15位院士、22名教授以及30多位海内外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为园区规划提供智力支持。经过研究论证,敲定了重点发展三个产业:生物医药、微电子,还有光机电一体化。起初其实有11个产业方向,后来经过研究,改为重点发展三项。现在事实证明,当年定的三个产业方向是正确的。吴承璘提到,张江能够发展起来,几位关键人物也功不可没。例如,龙东大道作为张江的生命线,十几年过去现在道路状况依旧良好,要感谢一位毛德明毛副总,他当年24小时睡在工地,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此外,当年张江面临资金困难时,姜建清等几位行长来考察后,积极支持了张江2亿资金,給张江发展打了一剂强心剂。再后来,在多位领导的关心下,经刘正义副总等同志的努力,张江通过上市筹集了一笔创新资金,对张江的持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江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这些前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共上海市委*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
中共上海市委*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在致辞中表示,《奇迹》一书通过浦东开发开放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和见证者的口述回忆,向读者再现了当年那段鲜活的改革开放奋斗历史,是我们学习、领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的生动读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切实感悟浦东开发开放不凡历程的来之不易,学习弘扬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那股“精气神”。浦东开发开放承载了*和国家的重托。浦东没有辜负*中央的厚望,三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创造了奇迹,还在继续领跑中发挥着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的作用。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浦东开发者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作为、勤于务实的精神和勇气,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浦东开发开放是一部还没有结束的交响乐,是一部需要更多后来人接续续写的壮丽史诗。未来在浦东开发开放史研究宣传方面,市委*史研究室将继续深耕细作,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在致辞时说,我曾担任新华社浦东支社社长,干了5年多时间,现在又在座落于陆家嘴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工作,前后加起来超过十年,见证了浦东的沧桑巨变,与浦东有着很深厚的缘份和感情。从阡陌交通到高楼林立,从人迹罕至到万商云集,从寂寂无名到享誉全球,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向世界亮出了一张又一张靓丽的名片。浦东除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和巧实力。赵启正部长今年5月份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做了一场讲座,主题就是浦东开发的软实力。高楼大厦、磁悬浮列车、机场、产业园区……这些都是硬实力;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精气神,还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是浦东的软实力、巧实力,也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的直属机构,因其独特的宝石造型被誉为“东方蓝宝石”。作为新华社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重大成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座落在陆家嘴金融城,可以说是浦东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在物理上是一座地标性建筑,在功能上着力打造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功能性、服务型、资源性平台,同时也是陆家嘴楼宇*建的一个窗口、一个载体。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作为浦东的一分子,愿意为在座的各位“老浦东”做好服务,服务浦东发展、传承浦东精神。中共上海市委*史研究室副主任谢黎萍
中共上海市委*史研究室副主任谢黎萍介绍了《奇迹》一书的编写出版情况。她表示,浦东30年的历史内容非常丰富,*史研究室经过论证后,最终决定聚焦年到年这十年,也就是开发的早期,在*工委、管委会这样一个特殊体制下浦东的那一段最激情澎湃的开发开放岁月。此书旨在把浦东艰难起步、艰苦创业的生动故事,无私奉献的感人精神,留给这座城市的后来者,也为上海、为浦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历史的借鉴。谢黎萍表示,参与本书的亲历者在欣然接受了口述邀约以后,都花了大量的精力查阅当年的档案资料,翻出当年的笔记,并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回忆、核实当时的重要历史瞬间。初稿出来后,他们更是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核实,不辞辛劳、倾情付出,为真实记录这段历史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老前辈们在开发浦东历程中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浦东精神,让课题组的同志都觉得这不仅是一个学习、工作的过程,也是心灵受到感动的过程。为了让*史著作走出深闺,让更多老百姓爱读爱看,本书还制定了几个阶段的宣传计划,形成传统主流媒体(书籍、报刊)+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