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的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扩大至2.5%,且自2月以来整体处于上升轨道。加之近期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的消息频频见诸媒体,不由得让人们把钱包捂紧了些。
那么,我们眼下需要为物价上涨担心吗?
6月猪肉抬升作用渐显
先看看6月物价。
从环比看,6月份C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6%,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30个百分点,符合初夏季节性特征。
受天气晴好和季节因素影响,蔬菜和水果供应保障充沛,当月鲜菜、鲜果价格分别环比回落9.2%和4.5%,成为食品价格回落的最重要推动力。此外,初夏季牛羊肉需求回落,价格分别环比下降0.4%和1.6%。
虽然食品价格整体环比下行,但猪肉价格上涨明显。
中国民生银行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猪肉价格自4月份价格见底以来,市场上涨预期进一步浓厚,养殖端压栏现象重现,生猪期货屡创阶段新高,6月猪肉价格环比上涨2.9%,同比涨幅则收窄至6%,对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即将转为正贡献。
与去年同期相比,6月份CPI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基数走低所致。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食品中,除猪肉以外,粮食、食用植物油、鸡蛋和鲜菜价格涨幅在3.2%—6.6%之间,鲜果价格上涨19.0%。
对于后续物价走势,温彬认为,结构性通胀压力主要体现在食品方面,随着猪肉价格进入回升周期,过去一年来对CPI的压制作用已悄然改变为抬升作用。
4月以来,食品价格保持稳定主要依靠鲜菜价格短期回落。随着7月汛期到来,鲜菜价格回升后叠加猪肉周期性上涨,食品价格或将存在一定涨价压力。
尽管如此,相对于全年“3.5%左右”的调控目标,可以看出当前物价仍然总体平稳,CPI涨幅在可控范围内。
猪价过快上涨,官方重拳连连
作为影响CPI的重要因素,猪肉近期动向有些异常。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6月第5周全国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每斤9.56元,环比上涨11.7%,较3月下旬累计上涨46.4%,较年初上涨12.7%,较去年同期上涨17.3%。
图片来源于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养猪数据中心数据,7月9日,全国生猪(外三元)价格每公斤22.64元,较今年3月份11元多的低点已上浮近一倍。
夏天并非猪肉消费旺季,生猪价格为何过快上涨?
分析认为,重要原因是市场存在非理性的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现象,部分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渲染涨价氛围,短期内加剧了市场惜售情绪。
事实上,目前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加之消费不旺,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可能导致后期集中出栏、价格再次快速下跌,从而造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反而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针对这一异常现象,本周内国家发改委已连续三次出手。
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专题会议。会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要求大型养殖企业带头保持正常出栏节奏、顺势出栏适重育肥生猪,不盲目压栏,提醒企业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得串通涨价。
5日,国家发改委透露,针对近期生猪市场出现盲目压栏惜售等非理性行为,正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适时联动投放储备,形成调控合力,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
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其价格司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将紧密合作,及时排查异常交易,强化穿透式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以及资本恶意炒作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猪肉涨价动力不足
年内物价温和上升
分析认为,随着官方连出重拳,在不理性因素消退后,猪价大幅上涨其实缺乏供求基本面支撑。
“有母不愁小,有小不愁大”,只要能繁母猪存栏稳定,生猪供应就有保障。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此前介绍,当前生猪产能合理充裕,4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万头,处于产能绿间,生猪价格出现前些年非洲猪瘟时期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预计猪粮比价将运行在总体合理区间。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琳亦表示,去年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略多于生猪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今年1至5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持续处于绿色合理区域,预示着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一季度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
温彬分析称,在官方提醒相关企业保持正常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的背景下,随着淡季将至,短期内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将回落,食品价格上涨表现仍将比较温和。
总体来看,温彬预计,随着我国整体需求逐步回暖,今年下半年CPI将温和上升,在部分月份(9月、12月)向上突破3%的概率较大,但全年平均水平仍控制在政策目标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