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沁源杯·“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由山西省文明办指导,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山西晚报社承办,碧桂园山西区域联合承办,沁源县委宣传部协办。远大·凤玺湾、“心系天下”W手机作为合作单位,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4月27日上午,绿色沁源杯·“感动山西”十大人物颁奖会在太原隆重举行。
毕腊英颁奖词
起早贪黑,磨粉养猪,节衣缩食,助学捐资。二十六年,你磨掉三百多万斤玉米,捐出四十多万元,资助八百多名学子。你用日复一日的辛劳,诠释着爱的宽广与无私。
人物名片
毕腊英,女,55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毕腊英家庭曾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重温感动
年2月,毕腊英的父亲毕生才在去邻村谈助学事宜的路上,因车祸不幸去世。当年5月,毕腊英前往太原,用父亲的元积蓄和自己的卖猪收入共元,在当时的山西经济管理学院设立“毕生才教育奖励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设立奖励基金,是父亲生前与学校达成的愿望。我要替父亲完成。”这是毕腊英自己第一次捐资助学。
此后,她开始像父亲一样为捐资助学竭尽全力。一位极其普通的农妇,几十年如一日,靠一担担、一勺勺磨粉喂猪积攒下的血汗钱,累计捐资40多万元,资助和奖励贫困学生、三好学生余名,奖励优秀教师余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
年5月底,由于环保政策要求,当地开始关闭规模较小的猪场。毕腊英闻讯,没等有人动员,就带头关闭了经营多年的养猪场。这对她今后的捐资助学造成很大的压力。毕腊英却表示自己的助学行为不能停也不会停:“现在存栏的猪都卖了,再加上把存储的粮食及去年地里打下的粮食卖了,还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我还能坚持5年。没钱我还可以出力,可以到学校做志愿者。”
获奖感言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至今一直觉得没做什么大的事情,但是大家给了我这个荣誉,我真的很高兴,也感到很荣幸。我今天所获得的荣誉都是党培养得好,还有父老乡亲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个荣誉不能归我个人,应该是属于大家的。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他已经不在了。我能开始捐资助学,主要是受我父亲的影响。父亲走后,他捐助的学生还没有完成学业,我是父亲的独生女,我就想着当农民也得说话算数,既然答应了人家就要负责到底,不能让这些学生没书可念。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捐资助学。如果没有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就没有今天的我。能获得这个奖,相信父亲也会为我高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但是我吃过没文化的亏,知道没有文化很受影响。我觉得,没有文化就像肚子里不吃饭一样,文化是精神食粮。遇到念不起书的孩子们,我就想着要帮一把,不能让孩子们没文化。
能获得这个奖项,对我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动力。虽然有了这个荣誉,但是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未来,我以后还会尽自己的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继续帮助孩子们。我在助学这条路上不会停下,将会一直走到底。
网友点赞
史晓黎:毕腊英以“小善”诠释着“大爱”,以平凡的举动传承着中华美德。她虽然是一个最普通的“小人物”,却做着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业”。掏钱资助贫困学生她不讲代价,自己遇到困难却避而不谈,可谓是新时代的道德坐标,是推进当地经济社会两个文明发展的精神脊梁,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她获得“感动山西”荣誉称号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张永新:很多年前就知道“毕腊英”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她和父亲两代人仅靠养几头猪就要资助大学生这件事情确实打动了我,感动了我身边很多人。和毕腊英大姐一样,我也来自农村,种地养猪也是我的老本行,我深知种好地养好猪不是件容易事。曾经的我事业上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毕腊英大姐的事迹经常激励自己,让我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毕大姐的事迹让我明白,小人物也可以办大事情,中国梦要靠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来实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也愿意通过不懈努力、辛勤劳动,扩大自己的产业链,经营好项目产品“圣姑仙草”黄芩茶,为高平的地方经济和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翠丽:我是一名初中政治课老师,每天要面对课程里很多单调的名词,例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讲好这样的大课题,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毕腊英大姐的事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鲜活的例子,她的事迹与这些理念高度契合,从小人物的“小事情”来讲国家的“大道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我自己也对每一节政治课有了信心。真实的事例不仅讲明了道理,更是打动了人心,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学生。其实,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堂课程的意义。
毕腊英在家中接受采访。
靠着磨粉养猪 挤出40多万捐资助学
1月12日下午,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前往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见到了正在家中伺候老母亲的毕腊英。
年12月31日,毕腊英陪80岁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
进入新年,晋城境内普降大到暴雪。虽然给交通带来很烦,但无形中却成了毕腊英的“假期”,让她有时间守在老母亲身边。
女承父志,捐资助学
提起自己捐资助学的初衷,毕腊英说最初是继承父亲毕生才的遗志。她的父亲毕生才已经去世26年。
年,伯方村出了件新鲜事:靠磨粉养猪发家致富的毕生才,将准备买彩电的元送给晋城市郊区(现泽州县)鲁村一名家庭贫困的女大学生。
30多年前,人们对“慈善”“捐助”等名词相当陌生。父亲的举动,不仅村里人觉得傻,作为独生女的毕腊英也想不通。
这名女大学生考上徐州师大,家里却为凑不够上学的费用发愁。当时,在一家小饭店从别人聊天中得知此事的毕生才,骑自行车跑了七八十里,将钱送到这位大学生手中,并答应要资助她念完大学。
时至今日,毕腊英仍记得父亲送钱回家后高兴的样子。“父亲没文化,当时我真的闹不清为何要送钱给他人。”但是,看到父亲的兴奋劲,她还是跟着父亲一起磨粉养猪,一起捐资助学。后来,父女俩又用养猪赚的钱,对另外24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
毕生才的善举得到乡亲们称赞,不仅当上了省劳模,还当选为第七届代表。
年2月,毕生才因车祸不幸离世。“父亲是去邻村谈助学的事,他还一直想在村里建一所幼儿园。”毕腊英说:“养猪富裕后,他没有盖新房、买彩电、换家具,而是几乎拿出所有的钱,成了高平捐资助教第一人。”
毕生才没留下遗言。“父亲倾注心血的助学之路是停止还是继续,成了我有生以来面临的最难答卷。”回忆起往事,毕腊英坦言:当时,全家人都不理解为何把全家辛勤养猪挣来的血汗钱送给别人,到底图个啥?
“没有文化就是睁眼瞎,走到哪里都吃不开,娃娃们的成长和种庄稼一样,耽搁一时就会耽搁一世,现在我们靠党的好政策挣了一点钱,帮一帮这些娃娃也就是帮我们国家、帮我们自己,国好了家才能好啊。”这时,毕腊英忽然想起父亲曾跟自己说的一段话。
年5月,毕腊英前往太原,用父亲的元积蓄和自己的卖猪收入共元,在当时的山西经济管理学院设立“毕生才教育奖励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设立奖励基金,是父亲生前与学校达成的愿望。我要替父亲完成。”这是毕腊英自己第一次捐资助学。
此后,她开始像父亲一样为捐资助学竭尽全力。
回到高平,她将父亲的遇难补偿费1万元捐给村里的学校。年9月,在高平设立“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每年拿出元作为奖励基金。年,在晋城市妇联扶贫助学活动中,她与8名失学儿童结对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年,在市妇联“护苗成才”活动中,她又帮助了10名失学儿童。年,她为“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注资1.6万元。年,她在寺庄中学设立“助学基金”,每年帮助8名学生。年、年,她再次为“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注资1.3万元……
30多年来,父女俩捐资助学总数是多少,毕腊英说自己从来没有计算过。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30年来,毕家父女为教育事业捐资40多万元,奖励和资助贫困学生多人,受奖励的优秀教师有人。
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把书念下去
毕腊英的一天确实很累!
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喂猪,喂完猪,还要倒缸,倒完缸以后,就得掰渣粉。把渣粉掰成块,放在火上烘干,就中午了。吃完中午饭,就得准备天的东西,每天要磨多斤玉米(淀粉用来销售),渣粉才够猪吃。之后还要把烤好的渣粉灌好,有时候还得去收玉米卖淀粉。她往往要忙到晚上11点多才能睡觉。
虽说身体挺好,但毕竟是55岁的人了。毕腊英忙活一天,晚上就腰酸胳膊疼。
其实,用饲料养猪就可以不必这么辛苦。毕腊英却不用,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传统的磨粉喂猪,主要是省钱,就是多出些力,多流点汗吧!我不拿钱去买饲料,饲料太贵了!磨上些粉是费力气,它吃的是咱的力气,吃的不是钱。”毕腊英说,磨粉很麻烦,零碎活一天就做不完,但她宁愿自己磨粉喂猪多受累,就是为了多攒点钱,资助更多的孩子念书。
“助学这么多年,与其说是我一个人在做,倒不如说是我们全家人在做更贴切。”毕腊英笑称,养猪场惟一的工人就是丈夫赵义贵。结婚30多年来,赵义贵一直挑着家庭重担。捐资助学出名后,毕腊英经常外出开会或作报告,家里的活儿就全压到他的身上。
“结婚这么多年,没给他买过一件好衣服,也没为他做过一次好饭菜,一年天,他没有休息过一天。连大年初一,他都是扎着围裙,穿着水靴在猪圈里喂猪。”在她眼里,结婚30多年中,丈夫一向如此,“我取得的荣誉,应该都记到他的头上。”
两个女儿也很懂事。在太原读书时,大女儿不舍得买新衣服,在学校一直穿校服。前些年,为节省开支,毕腊英推着平车去公路上清扫运煤车抛洒下的煤渣,以用做家中以及猪舍的取暖。小女儿才十几岁,就帮着母亲扫煤渣、推平车。“这是村里男孩们都不干的活,可我家的女孩就当男孩使。”
如今,两个女儿均已成家,依然帮助母亲捐资助学。
毕腊英的收入并不高,好的时候一年五六万元,一般情况下也就两三万元。前两年,由于猪价不稳,毕腊英没有挣到钱还赔了多元。“猪价不好的时候,咱自己花钱还紧张呢,怎么供人家的孩子念书,没钱就算了吧。可是想想咱已经答应了,不能让孩子们念个半截子吧?”毕腊英每次遇到难题总是想办法克服:“我就想办法,也得去借上点钱,找熟人亲戚呀,还有很好的朋友们借上钱,也得让孩子们把这个书念下去。”
承受经济损失,带头关闭猪场
“能接打电话,能收短信就行了。”毕腊英手中的“老年人手机”用了多年不舍得换。去年,由于上级开会都改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