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崇明圆桌会议年10月30日
10月30日上午,第八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崇明圆桌会议在花博迎宾馆召开,市、区相关领导同20余位专家汇聚一堂,从新自然、新技术、新业态三个维度,共话“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助力崇明打造立足上海、走向世界的绿色生态岛,为上海建设的全球城市和生态之城添砖加瓦。
中国工程院丁文江院士作主旨发言,以《氢科技与绿色低碳发展》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经验做法和相关案例。他表示,“增氢降碳”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氢科技可以有效赋能崇明生态岛建设,如“氢种植”可以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直播稻提前抽穗、提高产量,同时降低重金属积累、提高有益成分含量、改善口感,也可以让水果蔬菜增产提质,用富氢水浇灌蔬菜还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氢养殖”可以让广受上海人民喜爱的崇明清水蟹个头更大、周期更短、品质更好,而用氢饲料养猪则可以帮助抵抗猪瘟病,改善猪肉品质和饲养环境。
随后,本次圆桌会议正式围绕“城市中再造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清洁能源技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发展加快生态岛美丽蝶变”等议题进行讨论,由上海科技馆馆长小明教授主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广宏表示,新技术、新业态在崇明生态岛中的建设需要减污、减排与降碳协调增效的融合,自然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与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培育的结合,生态、生产、生活与生命的综合,并从结合崇明有关农业农林废弃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升崇明土壤碳汇的聚碳能力、深度脱碳在绿色低碳能源中的作用三个方面为崇明生态岛的建设献计献策。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表示,UNDP作为联合国的机构,与上海的合作历史悠久、未来可期。上海作为超大型河口城市,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河口是河流健康与否的脉搏,通过河口生态监测,就可以推断整个流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崇明生态岛的构建需要有整个长江流域的大格局,有陆海统筹的大视野,有前瞻战略的空间规划,有开拓创新、敢闯敢干、勇于担当的精神,更需要有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考量。需要把自然负向投资转向正向投资,引导社会资源向自然保护的方向来推进,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需要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或者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加强一代一代人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诸大建指出,崇明“碳中和岛”的文章做得还有些“平”,大家讨论更多的是崇明的自然遗产,新注入的部分不够,需要加强崇明特色。他认为,丁院士在发言中提到的“氢科技”相当有意义,如果在白山羊、清水蟹养殖过程中加入氢能,会成为崇明非常独特的“招牌”。如果成千上万的高端人才到崇明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创业,崇明就成功了,现在正在步入阶段。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为崇明生态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碳中和示范区提供了“聚焦崇明生态资源”、“营造生态‘树岛’场景”、“共享生态可持续农业”以及“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生态系统”等重要建议,并提出需要持续推进理论研发与设计实践的相互融合,不断突破与探索创新设计模式,打造生态、低碳、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她认为,合作、竞争、公共产品和共用资源是生物和社会系统的基本属性,通过跨学科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最终可以达到生态系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涛提出,崇明位于长江口,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不仅有热能,还有“冷”,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环绕过程当中产生的冷资源。并且,直接使用能源有效简化了能源转化的过程,可以提升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有助于帮助我们达到碳达峰碳中和。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工程师芦昱首先感谢了上海市和活动组委会的邀请,很荣幸能够作为长三角的生态专家代表参与本次会议。他认为,崇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部分,在生态岛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区域合作,如湿地水鸟同步观测合作、迁徙地保护合作等。对于本次会议提出的“新自然”相关概念和议题,他非常赞同。现在有很多声音说,自然保护区要建成无人区,原来是“人进鸟退”,现在要“鸟进人退”,他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生态。第一,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整个长三角是人多地少、经济发达,不可能再实现这种鸟进人退的无人区;,这是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我们在人工生态系统待久了,想要回归到自然生态系统;第三,这也是我们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我们当前亟需在城市生态系统当中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
现场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动植物园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他们都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领域发表了真知灼见。
除到场专家外,还有来自英国和加拿大的外国专家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会议,阐述了自己对于城市绿色发展的认识和建议。前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园长万吉尔就植物技术解决城市环境中呵护自然的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在城市中,植物技术可以在改善景观、外观和视觉质量方面取代伟大的传统技术,是绿色空间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绿色城市中,人们会更快乐、更健康、更高效。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景观设计董事、景观部门负责人李·帕克就城市生态系统重建与维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城市系统的发展往往以蓝绿基础设施为代价,可以通过增加生态廊道、绿道和滨河公园网络,重建蓝绿空间的多样性,从而改善健康和福祉,提供更活跃、美丽、清洁的水资源,使树木得以生长,从而增加碳汇并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两位外宾都高度评价了“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并期待这个活动品牌越办越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
本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开展对话研讨,分享经验做法,形成了大量关键性的咨询意见和行动方案建议。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圆桌会议既是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部门学习和聆听各方面专家对于有关工作的把脉、诊断和建议的重要平台。组委会希望进一步把圆桌会议做成精品、打出品牌,紧密依托这样一个优质载体,做好相关的科普工作,以及的决策咨询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转化为人民真实可感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努力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主办单位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上海市水务局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
承办单位
上海市崇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崇明区科学技术协会
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