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朱海行在宁波的一家外贸公司找了份工作,几千块钱的工资除掉房租、生活费,基本没有结余。在宁波待了不到半年的朱海行痛下决心,打起了回家创业的主意。
朱海行的父亲朱兴平是泗州头镇小有名气的养猪专业户,家里常年养着百八十头猪。对养猪的收益他略有所知,在外求学工作时掌握的信息更肯定了他的想法。自他投入猪场经营的第一天起,眼前一片茫然。他便在网上向各地养殖公司咨询,还从各大书店买来养猪专业书籍,一有空就学习。但由于书本上的知识太抽象,又没有实践经验,走了不少弯路。
引进第一批种猪时,由于长途运输和天气炎热,有几头猪出现了不良反应。“猪病了要打针,我没经验,就边看说明书边学。”对朱海行来说,学着给猪打针那段记忆刻骨铭心。他说,“开始以为打针么拿着针筒往猪身上扎就是,但许多猪打过针后痛得嗷嗷叫,剩下的见了我拿着针筒就到处乱逃,抓都抓不住!”除了防治疫病,帮母猪产仔也是件“苦差”。
第一批种猪终于生产了。当时有一头母猪难产,“如果小猪产不出来,就会在母猪肚子里腐坏,这样整窝小猪都会死掉。”朱海行说,当时他急得头上直冒汗,情急之下,他果断地把手伸进母猪的产道,将小猪拉了出来。年7月,学习网络专业的哥哥朱海航也从学校毕业。看着弟弟在猪场的这股钻劲,索性回家和弟弟一起经营起了猪场的生意,除了负责日常管理,也负责一些养殖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为行情不错,兄弟俩不仅把家里的猪场经营得风生水起,顺势还开始着手扩大生产。朱家的养猪场已经扩展到了6亩多地,年出栏头左右的规模,成为了县里排名前三的“养猪大户”。
年年初,兄弟俩还把经营中总结起来的节能、循环的理念带到了靠海的小村镇。猪场的经营形式要从单一的养猪拓展到猪场、养鸡、果园和沼气发电等循环模式。兄弟俩颇有经营头脑,在完成了沼气池等基础设施之后,现在正在着手寻找优秀的鸡苗。朱海航还在考虑建立专门的网上营销平台,可以将自己家的猪肉卖到全省、甚至全国。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