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来到乌审旗木都柴达木村,感觉这个村庄静悄悄的。一排排金黄的玉米秆和一片片红色的树叶交相辉映,十几只羊在草场上慢悠悠地吃草,小鸟在枝头鸣叫……
往昔那“红火”的景象悄然不见。来到村委会会议室,眼前呈现一派“热闹”景象,在驻村第一书记的主持下,该村全体党员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每个党员都准备了书面材料,探讨着村子的下一步发展。
去年以来,鄂尔多斯市住建局驻村工作队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互动互促、齐头并进。
党建引领,铸就脱贫攻坚“主心骨”
木都柴达木村位于乌审旗嘎鲁图镇东南25.5公里,下设7个农业社,全村户人,现有贫困户9户。多年来,木都柴达木村主要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和村民外出务工为主,是一个典型的无资源、无支柱产业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为“零”,加之村民思想认识保守,始终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村民守着青山绿水过苦日子,环境脏乱差,产业没发展……这一切,让村民们渐渐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很多人开始安于“懒、散、闲”的生活。
年3月,鄂尔多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村工作队进驻木都柴达木村。在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韦向东的带领下,坚持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基础,强化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聚焦肉猪养殖和红枣种植这一特色产业,精准发力,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让特色产业变成助农增收的“大产业”。
虽然养猪已成为村里起步较早的一项传统产业,但传统的养殖方式并不能给村民带来梦想中的丰厚回报,如何让这传统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勇气和能力,这也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多次外出考察,最终决定帮助村子建设种猪繁育基地,去年4月,驻村工作队自筹资金和协调市直相关部门资金60万元,建成了占地亩的种猪繁育基地,其中饲料基地40亩、种猪繁育棚舍及排污设施5亩、育肥猪活动场43亩,并购买母猪8头,种猪1头,猪崽50头,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同时把9户贫困户纳入养猪合作社,发展养殖业,帮助他们增收致富,实现产业脱贫。年,出栏40头黑猪,实现利润10万元。年,在种猪繁育基地实行饲养包干责任制,薪酬与饲料、数量、品质挂钩,充分调动起饲养员的积极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之后,又投资60万元建起了化粪池,养猪场产生的所有排泄物,都会得到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并作为优质肥料无偿提供给周边农户,既保护了环境,又变粪为“宝”,确保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好生态。另外,种植、仓储、饲料加工等一系列配套项目全部建成。
“这就是村里的养猪基地,今年,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我们的收入非常好。”村党支部书记世奎兴奋地说,“今年有头育肥猪即将出栏、头仔猪在,估计利润在20万元以上,这既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了。”
“今年开春,我们把纳入养猪专业合作社的9户贫困户每户分红给两个小仔猪,到目前每户增收元。”韦向东介绍说。
39岁的建军是村里的养猪大户之一,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以前他家以务农为生,生活总是紧巴巴的,建军就想着发展产业。但是,没有技术,没有,自己能干什么?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建军决定养猪,这是村里祖辈都会的一门活,干起来上手快。现在光是那多头猪浩浩荡荡觅食的场景,就让不少村民羡慕不已。到年底多头猪出栏后,建军家的年收入将达到60万元。
为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推行“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体制,成立养殖合作社5个,合作社成员户。
发展有机红枣种植,助推脱贫攻坚,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开展产业扶贫的又一个项目。去年,由市住建局投资90万发展经济林项目,种植有机红枣,并成立有机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完成亩的有机红枣种植,并有90%以上挂果。预计两年后每亩产量达到—斤,年收入达到60万元到万元,将按照村民占20%、村委会占80%的比例进行分红,以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
据介绍,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预计创收20万元以上,村民养殖方面户均能够增收4万元。
此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驻村工作队为村子做了很多实事好事:筹资15万元完成村内45公里的排水渠修缮工程;筹资65万元完成5.5公里进村道路绿化;协调落实自治区户改厕试点任务户;协调电力部门投资50万元建设完成2公里动力电(高压)、低压米;建成年出栏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年出栏50只以上肉羊养殖大户36户,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协调财政局建设完成羊棚项目5个25万元;协调林业部门成功申报年京津风沙园治理二期草原生态保护项目个……
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木都柴达木村实现了产业兴、村容美、农民富的“蝶变”,村民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我们村在抓党建促脱贫的生动实践中,始终坚持‘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产业升级行动’,使农村产业发展由分散化到集约化、由微小化向规模化、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韦向东说。
党建引领,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和源泉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不断提升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发展力,才能把村庄发展好建设好。”韦向东说。
为从思想上解决阻碍木都柴达木村发展的难题,年工作队驻村以来,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和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种良站专家7次向农牧民宣讲了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农牧民畜牧养殖技术专题宣讲,并且每月组织党员、村民代表集中学习2次;按要求组织召开“三会一课”、组织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加快推进村阵地建设,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韦向东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关键任务,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宣讲推动大落实活动,组织驻村工作队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攻坚、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开展经常性、随机性政策解读或专题讲解,让村民能够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和发展愿景,对生活充满信心,进而和工作队想到一起、干在一起。同时,通过组织开展政策宣讲、设置道德讲堂、开设扶贫讲座、组建农牧民文艺宣传队、培训“田秀才”“土专家”、走出去学习等方式,帮助贫困户从思想上拔“穷根”,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贫困户米连翠,曾对脱贫失去信心,连危房改造指标都懒得申请,如今不仅养了25头猪,而且这25头猪还下了多个猪仔,她又种34亩经济作物。去年8月份,她终于搬进了80平米的新房,天天忙到脚不沾地,想着尽快脱贫。去年底她家人均收入达到元,实现稳定脱贫;其余8户贫困户也通过产业扶持资金继续支持,发展动力很足。
为营造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木都柴达木村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农村环境治理,用基层党建打通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引领农民走向幸福生活。
——持续加大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力度,招聘7名村民和10名护林员组建了卫生保洁队,负责垃圾日常清运工作,垃圾实现定时清理、定点倾倒,垃圾清理率达到98%以上。同时落实了专门的收运设施设备,建成5处垃圾集中投放点,配备可卸式垃圾箱15个。
——结合村子发展情况及村民生活习惯,村党支部制定了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了网格化责任清单,划定了“两委”班子成员包片、驻村干部和小队长包社、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的“网格化”环境整治“责任田”,压实各级责任,并与农户签订了环境卫生“三包”责任书,引导村民自觉整治生活中的“脏乱差”,全村形成了家户小改观、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以“治脏、治乱、增绿”为重点,坚持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四化”同步,通过党员示范,百姓参与,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今年1月,投资30万元在人口相对集中村委会附近建成78.9平方米装配式水冲公共卫生间并投入使用。成为全市个嘎查村第一个建成的装配式水冲厕所。
——到年底将完成全部户改厕。
——积极开展“庭院”大评比活动,以家美、院美、田美、林美、生活美的“五美”为标准,每季度开展评比,激发村民向上向善、清洁家园的积极性,提高文明素养,有效带动村庄环境的整体提升。同时,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三八”妇女节、“好婆婆好媳妇”“身边的好人”“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
——成立村规民约办公室,结合村情实际制定村规民约,经过不断修改完善,目前村规民约共有十四章六十六条,内容涵盖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管理、民风民俗等方面,以此来提升村民的精气神,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针对农牧民环保意识不强,随意丢弃垃圾、柴草不集中等生活陋习,去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开展“四个一”系列活动,即印制一批宣传册、发动一批宣传员、表彰一批先进农户、开展一次卫生大评比活动。同时,驻村工作队协调15万元环境整治经费,发动群众及时清理整治道路沿线、房前屋后、屋内环境卫生,解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杂草丛生等突出问题,提高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村民从屋内生活家居到房前屋后草圐圙、柴堆、杂物都很规范整洁。
“我现在挣钱不用到外面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感到非常满意。”村民郑社社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10月14日,投资90万元的木都柴达木村生活垃圾处理厂正式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5吨,不仅本村的生活垃圾全部得到处理,而且临近的两个村也要到该厂处理生活垃圾。郑社社就是该厂的管理人员。这也是全市第一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厂。
在党旗的凝聚下,在“班子”的带动下,如今的木都柴达木村像被春风沐浴过一般,处处生机勃勃:新修的村委阵地在鲜红的党旗下熠熠生辉;因为心系百姓,党员干部踏踏实实为群众干实事;因为这份实干,带来了一个村庄几十年不曾有过的改变。“抓党建、促发展”的党建机制在木都柴达木村得到的诠释,鲜艳的党旗在乌审草原的上空继续高高飘扬,永不褪色……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