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的情况现在有多糟糕?
自年6月初到现在,生猪价格一直处于成本线以下,意味着养猪业整体亏损近10个月的时间。如果只有生猪价格的下跌,那么多数养猪人还是能够坚持下去。可天有不测风云,从今年年初开始,饲料价格一路走高,直到近几天才有所回落。在这段时间里,高涨的养殖成本给了亏损惨重的养猪人致命一击,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很多养猪人纷纷割肉改行。
在今年3月初,我堂哥由于买不起饲料,又看不到猪市的前景,于是将自家养的十几头母猪全都以市价转了出去,平均每头多元,相比年的成本价元,每头亏损近元。最后,我堂哥进酒厂找了份工作,每月工资也有多元。
在我家这穷山僻岭的地方,养猪业尚且都是如此,可见全国猪市有多么糟糕!
在今年3月中旬,猪价一度跌破每斤6元,而豆粕价格则创下每吨元的历史新高,所以当时自繁自养一头肥猪就要亏损超元。
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自繁自养一头肥猪平均亏损元,相较于年同期下降了元/头,可见这一年的跌幅着实很吓人!
现在的养猪业面临着的困境,相比出现非典的年有过之而不及,高涨的成本和低迷的猪价就像两座大山,将养猪人压的喘不过气来。
面对这么糟糕的猪市,养猪人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网络上最常见的回答就是“去产能”,其实这是一个最没用的答案。如果要去产能,那么必须放弃自己在猪市中占领的市场份额,可又有几个人愿意这么做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养猪人硬扛亏损,扛不住的人为“去产能”做了贡献,扛得住的人可以等到下一个猪周期的到来。
在4月6日四大上市猪企的销售报告中,3月份生猪出栏量均大幅增加,其中牧原股份更是出栏生猪.6万头,创下牧原股份个月生猪销售量历史新高,也是中国养猪业历史新高。
由此可见,这些大猪企真的有在落实“去产能”的工作吗?现在,他们的行为就是在占领市场份额,而去产能真正去的就是“散户”。
除了养猪业整体去产能,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养猪人抗住这次猪市低谷了?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养殖成本。
比如,大猪企要外购饲料,可以跟饲料厂签订长期合作合同,无论饲料涨跌,他们的养殖成本基本不变,加上他们能够拿到的进货价格,所以他们的饲料成本至少能比普通养殖户低个30%左右。
比如,农村养猪散户可以用稻谷、小麦、米糠、碎米、酒糟、豆渣等农产品替代饲料,在猪价低迷的时候,这是他们可以长久生存的要诀。
通过有效降低养殖成本,部分养猪人在猪市低谷仍然可以坚持下去。
可是,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办法,多数养猪人最终都会遭遇猪周期的低谷,即使不是这一次猪周期,也会是下一次,或者下下一次,甚至会遗憾出局。所以,要想在大起大落的养猪业生存下去,我们必须找到其中真正的活路,而这里就有两种长久的养猪模式:大资金规模养猪和家庭农场养猪。(为什么你扩张养殖规模会失败?)
这两种养猪模式将会是养猪业未来的趋势,为什么这么说了?
因为每次猪市经历大起大落,最后出局的都是中小散户,留存最多的养猪人则是大猪企和家庭农场养猪户。
其中,大猪企拥有庞大的资金量、合理的养猪规模和科学的养殖方法,他们过去的盈利也足以扛过任何一次猪市低谷。在每一次猪周期的下跌过程中,他们想得最多的不是如何减少损失,而是怎么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下一次猪价大涨时,获取更多的利润。(有钱人玩得起!)
而家庭农场养猪户能够持续发展,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零人工成本(家庭成员养殖)、低养殖成本(家里种地有粮不慌)和低成本养殖场地(自己地不用花租金),所以他们养猪的成本会非常低,足以让他们度过任何一次猪周期低谷。
这两种养殖模式,一种是资金量大,处于养猪业的最顶端;一种是养殖成本低,处于养猪业的端,两者牢牢占据猪市这座金字塔的最上层和最下层。数次猪周期都证明大资金规模养殖和家庭农场养殖是养猪业的未来,或许在不久后,养猪业可能只剩下这两种养殖模式。
(其实我家就是家庭农场养殖模式,虽然人辛苦一点,但是养殖成本是真的低,我也不打算扩大规模,一年能净赚个7-8w左右。想当年一头猪仔卖元,我都可以安全度过,这次我也不怕!)
#猪肉价格#
3月饲料价格一路飙升,是何原因?(大明乡村谈)
我会一直更新三农文章,求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