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0%,预计至年,这一数据将提高到65%。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是否养猪行业就会全部改为大规模养殖?我们不妨从规模化养殖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出发,来探讨未来农村个体养猪行情究竟会如何?
规模化养殖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
在年非洲猪瘟发生之前,我国养猪行业TOP30市场份额的占有量大约在15%左右,但非洲猪瘟加速了我国养猪行业的洗牌,在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和生猪产能恢复政策的双重刺激下,寡头加速了资本布局,预计未来10年,TOP30将会占据猪肉市场50%以上的份额。
规模化养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饲料问题。尽管目前国家已经推出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方案,但方案的落地人需要时日,目前生猪养殖仍然主要是“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也就是说生猪养殖的饲料中60%是玉米,那么按照我国的养猪规模,需要消耗多少玉米?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
从行业公认的饲料消耗量来看,从一头仔猪到育肥出栏,大概需要的饲料量为斤即玉米斤;一头能繁母猪按一年产猪仔2次算,一年需要消耗饲料公斤,即玉米公斤。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年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万头,生猪存栏4.07亿头,那么就养猪基本需要消耗8万吨玉米。
实际上,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2月19日发布的《年全国饲料发展概况》统计,年猪饲料产量为.5万吨,玉米消耗量大约为万吨。换句话说,在生猪产能完全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如果全部采用规模化饲料配方养殖,还需要增加将近万吨的玉米消耗量,大体需要增加一个吉林省的年玉米总产量。
我们都知道,去年玉米价格之所以大幅涨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受灾减产引起的。所以,如果要全部实现规模化养殖,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考量,完全规模化并不现实。
个体散户养猪的优点
尽管规模化养殖是趋势,但消灭散户个体养殖既不可取也不可能,个体散户养猪也未必全是缺点,其实散养有着许多天然的优势:
减少饲料用粮:在我国的养猪史上,猪肉本来就是家庭生产的副产品,既保证了猪肉的供应,也充分利用了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减少饲料用粮。如此看来,鼓励家庭养殖不但可以平抑猪肉价格还能保障粮食安全。
大量使用农家肥:家庭散养产生的粪便,在发酵后是很好的有机肥,还田能够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不管是从保护耕地质量还是保障粮食安全,也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机动性较强:与大型养殖场相比,家庭散养的机动性较强,较易规避市场风险。
但随着养猪产业化的集中,未来农村散养的模式也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一种是农户+公司的模式,这样更利于参与市场竞争;另外一种是走个性化养殖如生态养殖,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回归生态养殖将成为可能。
毫无疑问,未来生猪规模化养殖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无论从粮食安全还是消费需求,未来农村个体养猪都将长期存在,随着消费差异化需求的驱动,甚至有可能会逐渐受到市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