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场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徐汇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依赖,是一种 [复制链接]

1#

“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依赖,是一种很棒的感觉。”——华禄胤,徐家汇街道社工、97后机场“大白”

4月27日,华禄胤结束机场防疫志愿者工作,脱下防护服,正式完成与第十四批徐汇区机场防疫志愿者的带班交接。

97年出生的华禄胤,是徐汇区第十三批机场防疫志愿者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之一,他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入境旅客:核对、登记入境旅客的信息,协助他们填写入境旅客告知书,为他们讲解现在的各种隔离政策,疏导他们焦虑等待发车的情绪,制作发车单,并最终把他们带到集中隔离酒店。

“大白”志愿者时刻做好准备

虽然机场有每日入境旅客数据预测,但无法得知一个航班中会有多少人来到徐汇集中分流点,所以“大白”志愿者们要时刻做好准备,迎接到徐汇区登记隔离的入境旅客。

登记的工作并不复杂,流程也是规范化的:测量体温、洗手消毒、核对信息、填写登记表、联络隔离地点,提供接驳服务……但是在穿着防护衣的情况下,以往简单的工作就变得十分的困难。华禄胤回忆道:“原本能飞快打字的双手在戴上手套后就像被胶水糊住一样不灵活,闷热的N95口罩与密闭的防护服也让执勤的我们像是蒸桑拿一样。为了防止眼睛、面罩起雾看不清东西影响工作效率,我们打开背后电风扇一直吹着散热。为了确保旅客信息无误,工作时要时刻保持高度紧张。”

入境旅客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飞行,抵达后还要排队登记,总免不了会发发小脾气。华禄胤说,他在浦东机场的这段时间,遇到过不少难缠的旅客,比如纠结入住的隔离酒店究竟是哪一家,刚登记完就想发车去酒店的,还有核酸测完是阴性就不想隔离想直接回家的。遇到这样的旅客,除了基本的信息登记,华禄胤还要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向他们解释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送上点心和水,尽量安抚他们。大部分旅客在了解到志愿者们执勤一班就是12小时、熬夜通宵等待隔天凌晨的航班更是家常便饭、在执勤时还不能喝水吃东西、口罩也不能脱下来,都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赞许。

入境旅客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往往一口水都不敢喝,飞机落地马上要分配做测试,到了这里已经饥寒劳顿。在徐汇区接待点位,志愿者们贴心地准备了免费食物、牛奶与奶糖,深受入境旅客的喜爱。有一次,一位去其他区登记的旅客来徐汇领完食物后,在发车前路过我们登记处时,还特地带着小朋友前来表示感谢,把“大白”们执勤的劳累一扫而空。

由于许多入境旅客的行李都是大包小包好几个,10多个人通常就能塞满一辆大巴,为了尽快将旅客们送到隔离酒店休息,华禄胤和队员们穿着隔离服,尽管行动不便,还是主动帮忙装运旅客的行李。有时,因为接收的旅客多,警察同志已经都随车走了,志愿者们还得自己上阵押车。

“冲锋陷阵”在一线

“为我的上海做一些贡献”

刚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华禄胤,其实在年大年初一,就已经作为社区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之中,协助分发防疫物资、协调志愿者排班等工作。那时候成千上万的党员不顾自身安危与家人的担心,驰援武汉一线抗疫,他们冲锋在前的身影促使他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在经历过这次机场防疫志愿者之后,他说:“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冲锋陷阵’激发了我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这段经历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为自己能成为守护市民安全的上海这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感到光荣和自豪。在机场做志愿者期间,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在完成这段神圣的使命后,我还能有机会继续为我的上海做一些贡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