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工昌
本已风雨飘摇的海航今年更是多事之秋。
先是两万多员工集体上书举报董事长。
6月30日海航集团二万多名员工集体上书举报董事长。
原文摘抄如下如下:
尊敬的中纪委:
我们是海南省海航集团员工,现代表两万多海航内部员工债权人联合实名举报原海航集团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法人陈峰的以下违法违规事实。
一、暗箱操作私自兑付集资款
陈峰年至年期间,集团连续处置了多亿固定资产化解内部流动性资金危机,在不公开不公正的情况下,利用手中职权私自动用近百亿资金,优先给自己、亲朋好友以及部分嫡系集团高管购买的集资产品进行了本金及其利息的兑付。
二、贪心妄想把海航变为家族企业
在海航集团流动性资金紧张、员工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的情况下,陈峰之子陈晓峰和其侄子等人竟然大肆购买豪车等奢侈品,陈峰之子陈晓峰在未经集团任何合法合规手续的情况下“空降”海航董事局,陈峰让根本不懂管理和航空业务的儿子着手参与、控制集团业务,
三、利用职权拉帮结派中饱私囊
集团高管购买的集资产品的收益高达30%以上(普通员工仅为8-11%),并且此事项从未公开发布,集团员工并不知情。
再是高管之妻自曝家丑举报其夫。
8月1日,微博“海航CFO史禹铭发妻”赵丹丹发文,公开举报海航CFO史禹铭利用职务之便敛财,偷税漏税,可能过亿!
赵丹丹以隐忍换来史禹铭的暂时消停,但史禹铭一年后再度提出离婚。此时赵丹丹发现家庭财产已被史禹铭转移,夫妻双方共同拥有的房产价值多万,另有负债万,而史禹铭表示,希望卖房还债。
自此,赵丹丹开始调查史禹铭。发现史禹铭有隐瞒真实收入,偷税漏税;利用侄子的名义开设海外账户,进行洗钱和转移资产;通过房产证P图,在银行做房屋抵押贷款等一系列见不得人的事。
8月3日,针对赵丹丹的公开举报,海航现代物流进行了回应。
概括一下就是,史禹铭在海航工作期间做过一些管理职务,但从未担任海航集团财务官等高管职务。
随后,赵丹丹对海航的声明进行回应。
实际上史禹铭的个人简历已经非常清晰的表明,在年5月至年11月,他担任海航冷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担任CFO。
担任海航冷链控股的CFO一事,跟海航通报中所写的“史禹铭在海航工作期间从未担任海航集团财务官等高管职务”其实是不冲突的,因为史禹铭简历中写的是海航的子公司,而海航声明中提到的则是“海航集团”。(1)
最后是乘务员给老总写离职信。
8月11日,海南航空一名乘务员在离职前夕给海航集团党委书记顾刚写了一封邮件,反映所在乘务队考核方式不合理、处罚严苛、相关领导不作为等问题,邮件被给全体海航空乘。
8月11日,顾刚针对此事件专门给海航集团员工写了《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在高管群中怒斥相关管理层,称“我都替你们觉得脸红”。(2)
三起举报,程度不一。最轻的辞职信,老总亲自回信,一副痛心疾首;稍有点影响的,高管之妻检举的,微博回复,并且面对对方疑问,不再置理;而根本性的,质疑前老总的,影响力巨大,有超两万人同时具名的,竟然悄无声息。
海航的快速陨落
作为仅次于华为的中国大民营企业,海航从风光走向落寞,仅仅几年时间。
年6月,银监会要求各大银行排查涉海外并购大型民企的授信风险,海航与万达首当其冲。海航在年11月公布了当时的长短期债务,债务规模达到了亿元。
海航开始了挥泪大甩卖。从年到年底,海航甩卖掉了多亿元的资产。
但仍无济于事。年7月,“16海航02”债券发生违约,这成为了海航集团首支违约债券。然而就在违约该债券前夕,海航又发行了总价22亿的私募债。因为几乎有点利润来源的航空业务根本无法应付如此巨债。
根据海航集团的发债报告,截至年上半年,集团债务高达.26亿元,相比年,债务还在增加。
年1月29日,海航控股发布公告,预计年度亏损亿至亿,这一亏损额度创下了A股上市公司的亏损纪录。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亿元至-亿元。
海航控股表示,此次业绩亏损主要包括主营业务影响和资产减值影响两方面原因。新冠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巨大不利影响,年经营性利润亏损约亿元。由于海航控股及其重要关联方被申请重整,公司对合同损失、股权投资、飞机资产等计提减值损失亿元。
年1月29日,海航控股收到海南省人民法院送达的《通知书》,因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富来特货国际已向法院提出对公司进行重整的申请。同日,海航控股10家控股子公司收到法院送达的《通知书》,各自债权人申请对公司控股子公司进行重整。
公告发布日,海航控股收到控股股东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重要股东海航集团的通知函。双方分别收到债权人向法院申请重整通知。
此外,海航系公司供销大集、海航基础也发布了被债权人申请重整的提示性公告。
据媒体报道,此次公告的三家上市公司是此次破产重整的首批60家公司中的一部分,为海航系公司近家实体公司的一部分。此60家公司的债务占比超过集团总债务的50%,如果顺利完成这60家公司的破产重整,海航集团的救助计划便能啃下最硬的一块骨头。
年6月4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据消息,海航清算组会上表示,截至3日,收到16.6万笔申报债券,涉及金额合共约1.2万亿元,其中已确认债权约亿元,不予确认债权亿元,暂缓确认债权亿元。
清算组指家公司实质上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偿债资源缺口巨大,能否在短时间内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存在不确定性。
此前,海航首先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以增发、配股和抵押等方式获得融资,又利用自身在金融行业的全牌照,设立海航交易所、易生小贷、微金贷等八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以理财产品的方式大规模吸取个人和投资机构资金。
此外,海航甚至曾以“支持集团发展,分享企业成长,提高员工闲置资金的收益率”的名义,向员工兜售旗下理财产品,同样最终未能兑付。(3)
无力兑付本息的海航甚至一度试图以“兑换机票”的方式来还钱。
这是典型的P2P,与前些年流行的理财为名的金融工具骗财的方式毫无二致。
本次会议上关于合并重整计划、战投招募、债务偿还时间和方式等核心内容没有具体提及。预计在次债权人会议时,才有明确的方案。
6月26日,海航控股有限公司被限制高消费,关联对象为陈峰,案号为()京执号。
该限制消费令显示,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于年05月28日立案执行申请人郝雪申请执行海航集团合同纠纷一案,因海航集团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限制公司及你单位法定代表人陈峰不得实施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强大的还债压力迫使海航质的资产来还债。
年,海航科技耗资59.82亿美元将英迈国际收入囊中,英迈国际也成为海航科技旗下一块重要资产。
年12月9日,海航科技58.91亿美元甩卖英迈国际,引来股东的质疑。
英迈国际的相关议案在董事会通过表决时有一名董事朱颖锋投反对票,朱颖锋是海航科技大股东国华人寿派到海航科技的董事。朱颖锋认为,如今“英迈国际的业绩呈整体持续大幅增长,预计今年英迈国际的利润将达到海航科技初始收购(年)英迈时的四倍!而现在公布的价格甚至没有当时收购英迈国际的价格高,价格很明显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英迈国际持续向好发展的趋势。”
从财务贡献来看,英迈国际确实撑起了海航科技逾九成的收入。年底收购英迈国际前,海航科技年1-9月,实现营收15.38亿元,年9月末公司的资产总额为.03亿元。
完成收购后,年海航科技实现营收.6亿元,较年的增幅达.86%;年末海航科技资产总额为.57亿元,较年9月末的增幅为.14%。
年到年,并表英迈国际后,海航科技分别实现营收.72亿元、.53亿元和.94亿元。
梳理数据,年至今,英迈国际贡献的营收均达到99%以上,资产总额占海航科技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这也是朱颖锋反对英迈国际的原因。(4)
但即使这样,年6月24日,海航科技英迈国际%股权事宜还是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年2月海南成立工作组,全面协助推进对海航集团风险处置工作,海南高院此前裁定对海航集团等家公司进行实质合并重整,由海航集团担任管理人.。
让海航公司治理结构透明起来,彻底完成资产的剥离,也是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的重要目标。
曾经的辉煌
年,陈峰和健等人,带着一千万元到银行贷款,买了两架波音,后又以公司的两架波音作为担保,向美国波音公司订了两架飞机。年,海航完成“创业20年资产增长3.6万倍”、总资产逾万亿元、年收入逾亿元的创举。年,海航登上《财富》世界强榜单,位列第位;年,升至第位;年,又升至第位。陈峰曾放言称:未来10年(年),海航的目标是进入世界强的前10名。
海航最初的25年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融资和资本运作史,其实际操盘手是健。他一直强调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力量,顶着内部巨大的反对之声,甚至与同为创始人的陈峰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最后以陈峰淡出管理层告终,海航则在健设定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外界统计称,从年初到年底,海航集团完成了超过80笔并购交易,总金额达亿美元以上。
李先华副董事长给出的数据是:这两年多不到三年的时间,海航的并购投资规模接近亿美金。
这一系列收购在年达到了顶峰,海航的几起交易都发生在这一年,包括:亿美元收购CITGroup的飞机租赁业务,60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子产品分销商英迈,6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约25%希尔顿集团股份成为其股东。年,海航更成为德意志银行的股东。
而买下在全球拥有广泛销售网络的电子产品分销商英迈(IngramMicro),不仅创下了中国企业收购美国IT集团纪录,也令海航在全球强名单排名在一年之内跃升了两百多位。海航从中国经济并不发达的海南的一个地方航空公司,一跃成为国内排名的民营企业集团,全球引人瞩目的跨国企业集团。
蒙头狂奔遭遇政策急刹车
年6月中旬,银监会紧急电话要求各银行,对海航集团、安邦集团、万达集团、复星集团、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摸底排查,重点